主角是一名三十八歲(跟我一樣)的大公司廠長。故事一開始是發生一場危機,他的主管來工廠要求一個延遲交貨的訂單一定要今天出貨,但有鬧得機械工不愉快離職,並疑似把最重要的機器給弄壞了,好在最後還是解決所有困難,工廠全力在晚上十一點時把訂單出貨。
主管告訴他,若是工廠沒辦法在三個月內轉虧為盈,就要把工廠關了。
他想到在兩周前巧遇大學時認識的物理學教授,(名子忘了),聊到了他工廠的機器人是否有提升生產力,以及公司的「目標」是什麼?
最後他想到了,目標是「賺錢」。相對應的指標是 投資報酬率,現金流,(還有一個我忘記了,是成本嗎)
但這個跟工廠的活動有麼直接關係呢?他又打電話給教授,他告訴他三個更精確的指標,Throughput產出,存貨量,營運成本。產出是指確實有賺到錢的部分,存貨量是指投資所產出的東西,或是能賣錢的東西,營運成本只營運所要花的錢。公司要賺錢就是要把目標放在增加產出,減少存貨量和營運成本上。所有不在這個目標上的事情就是反生產力。
後來主角跟工廠的幹部門討論了這個事情
找到了瓶頸是一台最貴的機器和加熱爐。讓瓶頸能夠100%運作不浪費產能,其他非瓶頸則配合瓶頸,盡量供應瓶頸。他們想出用紅色標籤和綠色標籤來區分零件處理的優先度。
最最後,他們討論出了五個步驟來持續改善。